新年作新人

又是新旧年交替之刻。我忽然想起多年前读过鲁迅的短文“祝福”。文中说道一位在迷信和封建的社会中成为牺牲品的妇人“祥林嫂”。悲哀的音符串成她生命的主调,成为她生命的主导故事。她先后嫁给两个男人,但他们都一一去世;而她唯一幼小的儿子也在一个冬天里不知去向。鲁镇上的人都认为她克夫,故许多人都不愿意请她作工。内心的伤痛和社会给与的排斥使她心灵无比痛苦。每逢她想到有人告诉她死后阎王要将她一劈为二,将她分给两个已死的丈夫,更是令她心灵挣扎不已。她向镇上回乡过年的读书人求证这事,加深了她的彷徨。最终她精神崩溃。在新旧年交替之刻,鲁镇上空正弥漫着祭祖的香烟;祥林嫂却在人们彼此声声的祝福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其中却道出一些建立健康生命的事实。祥林嫂的生命被许多负面的事件所充斥,因此所形成对自我的理解及自我形象也就只会是负面的。同时,她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过去的历史,也促使她倾向选择她所接纳的生命主题(如:克夫、不吉利等),及身份结论配合的事件内容,在心理内化后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久而久之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导故事。这样的故事不单不能使她经历生命的丰富,反而越来越感到生命的困苦和单薄。

在我所接触过不少的人,就是生命被许多负面的事件充斥。他们使用这些“单薄”不能使生命丰盛的塑料建构自己的生命故事,却忽略了生命中还有许多其他丰盛的材料。例如:多年前有一位A姐妹因为丈夫拈花惹草,而儿女又对她不敬,她因此认为自己是“羞耻、苦命和没有盼望的人”。她的生命就是以这些“羞耻”、“苦命”、“没有盼望”的塑料建成。对于自己的将来感到彷徨无助。当然,这些被问题充斥的生命也往往与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即社会传统有密切的关系。祥林嫂被视为“克夫”而A姐妹的自认“羞耻”都是因为接纳了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前者被迷信的主流文化定夺了自己的身份;而后者却在“家丑不外扬”的主流文化中因丈夫的行为而深感“羞耻”。这样,她们的生命都被这些负面的事件所缠累,无法前进和突破。

试问我们用什么素材建构自己的生命故事?是什么主导我们生命的故事呢?许多人从自己的过去、社会传统、主流文化中去索取材料,建构一个单薄无色彩且困苦的生命。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和素材去重建自己的生命。多年前使徒保罗经历了生命的重构,向历世历代的人发出一个宝贵的宣告:“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后书5:17)。保罗虽然有一段不光彩的过去(参使徒行传22:4),但保罗选择使用在基督里的丰盛去建构自己往后的生命。过去单薄的素材不再能满足保罗,他在基督里找到了最丰盛的素材去建构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在基督里我们可以建构一个新的生命故事,不必再被旧有的生命情节所捆锁。因此,保罗说:“……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拉太书6:15b)

新年作新人,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