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英伊字典及伊班百科全书 · 苏明生是婆罗洲伊班研究权威

苏明生牧师(人类学博士-Sutlive, Rev Vinson H. Jr ),1932年10月29日出生于美国的阿拉巴马州, 1953年在亚斯里学院毕业,得心理学文学学士学位。 1956年他从范德堡宗教学校(Vanderbilt School of Religion)得神学士荣誉学位,然后与其太太佐安(Joanne Sutlive)在哈特福德神学院(Hartford Seminary)进修一年。

1955年明生被按立为副牧,1957年为长牧。这一年,1957年他接受美国卫理公会环球布道部(Board of Global Ministry)差派来砂拉越。他的宣教梦想原是去中国或日本,不过,他顺服环球布道部的差遣,被派到一个听也没听过的地方,砂拉越。夫妇俩在地图上终于找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带着两名孩子飘洋过海,辗转来到诗巫,出任卫理神学院代院长及计划设立伊班部。

明生牧师用了九个月的时间学了马来语,但来到诗巫卫理神学院面对着操着伊班语的伊班神学生,他哑然了。他才知道,马来语与伊班语是鸡同鸭讲,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凭着他的语言的天份,很快的便掌握了伊班语。原来,明生牧师本身是个出身在语言学的家庭,他的师母乃是一名教师。

明生牧师表示1959年正月他为卫理神学院设立了伊班部,招收了首届学生有11个,其中包括后来被选为伊班年议会的会长约书亚本苏(Rev. Joshua Bunsu)。当时这些伊班神学生都在长屋协助带领聚会的义务传道人了,只是现在来到神学院正式的受装备,周末就回到所属的长屋去探访兼牧养的工作。因此,苏明生牧师也经常在周末与这些学生也是传道人到长屋去走访,了解伊班人的生活习惯,也帮助他的教学工作。六年来,明生就沿着拉让江共走访了150座的长屋。这也是他后来参与伊班的文字与学术研究的开始。

当时,若明生牧师周末去探访长屋,他的师母,佐安(Joanne)则留在神学院进行主日学事工。六十年代的诗巫,生活不算很清苦,居住在现今卫斯理堂的牧师屋,并已有电流及电风扇等设备,生活上的调适并没有太大的困扰。他们前来时,携带了一名幼儿,回美时,孩子们对诗巫的印像虽已模糊,但他们都很喜欢这个纯朴的地方,让他们渡过了很特别的童年。

美国卫理公会宣教部曾在1950-1960年间形容伊班人是流动的民族,婆罗洲这块土地上的见证与抉择的一部份。明生夫妇见证了及参与了数以百计的伊班人接受基督,建立了许多长屋式的教堂的过程。伊班人在来自美国、印尼、印度及英国等地的宣教士的协助下,单单在诗巫,他从1957年来的时候的18间教堂至离开时的1972年的150间。 1959年明生牧师曾被委任为教区长,负责54个聚会堂点。第一季的四年工作期间,引发了他对伊班的语言与文化的兴趣。这导致他终于在1994年出版了伊班文与英文的字典(A Handy Reference Dictionary of Iban and English) 。他在不同聚会中分享基督信仰与传统宗教的异同,后来由文字事业部出版了信心的对比伊班文书籍Pebanding Pengarap Kitai 。

第一次回国述职是1961年,明生在纳斯维尔市 (Nashville)在斯上理特学院(Scarritt College for Christian Workers )念外国语系的硕士课程。 1966年,第二次的述职他受到劝告进入匹士堡大学的专攻人类学系, 一门新的课程,并于1972年始获得博士学位。

1962年,明生回到砂拉越,出任1963年联合教会的圣经翻译委员会的秘书职。他翻译了7本希伯来圣经至伊班,伊班文整本圣经于1988年正式出版。

1967年开始至1972年,明生正式被委任为卫神的院长。当明生牧师结束了他的卫理神学院的任职,带着家人回美国,不过他对伊班人的工作并没有画上句号。他夫妇俩嗣后几乎每年都还回来砂拉越,除了探望他们的受徒,还前后参与编写了一本伊英/英伊字典及一套五册的伊班百科全书呢。该双语字典是于1994年完成,而百科全书则花了约共11年的时间(1990-2001年)才完成。

1972年当明生回到美国后,被威廉玛丽学院(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委任为人类学部门的主席长达11年之久。 1993年至1998年,他是国际人类学及民族学协会的会长。与此同时,他也是创立于1968年的婆罗洲研究会(Borneo Research Council)的执行董事,并且出任伊班百科全书共四册的主编。稍后,2004年二月间,七十多岁的明生夫妇又接受敦朱加基金会(Tun Jugah Foundation)翻译伊班人的葬礼诗歌等工作。之后,他们又进行编辑进深的伊班文字典(Comprehensive Iban Dictionary)的工作。明生的主要出版都是有关马来西亚与婆罗洲文化方面的著作,包括自然灾害的文化反应(1986)、婆罗洲的男人女人的贡献与性别的挑战(1991)。

前后,多回来到砂拉越的明生夫妇,表示现今的伊班人走向城市后,也就越走向世俗。这是令他很心痛的地方,不过他仍然是一句简单又不变的真理,神爱世人,也包括伊班人来与面对各种挑战伊班传道人和领袖共勉。

小结

苏明生牧师,最初攻读的是心理学,然后是神学,之后成为宣教士,在砂拉越参与神学教育及行政方面的教区长职务。因为接触了砂拉越的原住民-伊班人改变了后来服事的方向。 1972年,他离开了宣教士的服事,拿了外国语系学位,也得到了人类学的博士学位。此时,他以伊班人为人类学学有所用的田野调研,及参与翻译及出版有关婆罗洲伊班族群的书籍。在婆罗洲的研究方面,他的成就是一个权威。

离开教会牧职及神学教职,苏明生牧师以学者身份参与文化及学术界,他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今天本会强调职场见证,其实有许多基督徒若在本身恩赐方面加以发挥及加强的,都是可以在拓展天国方面扮演一个角色。这也说明了,有时候换一个环境,是不是可以更能把本身的专才发展的更加的好呢! ?

更多好文请查看:

好文推荐 

 ———————————————————————————————————

更多本会消息可留守:

砂拉越华人年议会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scacmy/

《卫理报》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weiLiBao

年会资讯传播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icbsarawak/

上帝说伊班话 · 编伊班字典的宝辅民牧师(Baughman, Rev. Burr Hasting)

原贴:转载自《卫理报》面子书

链接:点击这里

宝辅民牧师

1948 Baughman, Rev Burr Hasting (1910-1998 ) Methodist Church, USA

1948 Baughman, Mrs Tek Lin Methodist Church, USA

宝辅民Baughman, Rev Burr H ,于1910年10月21日出生于印尼爪哇的Buitzenborg镇的一对宣教士父母家里。

宝辅民前后在美国北卡罗林娜州的Duke大学(1930年) 与伊利诺州的Garret圣经学院(1938年)。他于1932至1942年加入了马来西亚的宣教差会并在新加坡及槟城的卫理公会的学校教书,同时在主日到不同的堂会讲道。他先后出任马来半岛卫理公会的牧者、老师与原住民先内族(Sengoi)的宣教士。日本侵略南洋各国时,宝辅民被捕关在集中营,不过释放后,他仍然在原住民当中进行宣教工作。 1946年他与简德琳女士(Giam Tek Lin)结婚,不久他被通知不许可在先内族当中建立学校,1947年,他转向砂拉越的加帛伊班人进行宣教工作,1948年成为伊班事工的主任并与已经在当地工作多的马莫拉教士一起事奉。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终于第一批29名伊班人于1949年圣诞节在加帛受洗,这包括三名伊班族群的领袖,本固鲁朱加、本固鲁诗拔与本固鲁金固家人。

宝辅民也参与了翻译伊班文的圣经及伊班诗歌,并在卫理神学院教书。他也编写了一本《学讲伊班话》的书。其太太则在加帛卫理学校执教。 

1964年,宝辅民荣获砂州州元首颁发勋衔Pegawai Bintang Sarawak(PBS),表扬他对地方的贡献。宝氏夫妇于1970年退休,他们迁居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宝氏于1998年12月3日安息于美国佛州的Hillsborough郡的Brandon镇。

更多好文请查看:

好文推荐

 ———————————————————————————————————

更多本会消息可留守:

砂拉越华人年议会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scacmy/

《卫理报》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weiLiBao

年会资讯传播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icbsarawak/

孟奴伦(Manurung, Rev Jaleb)为巴旺阿山设立第一所教会

达雅节第三天,继续了解卫理公会伊班福音事工多一点:

1914年间施穆克曾接触巴旺阿山的伊班人,1939年教会才派专职宣教士在加帛向伊班人宣教,1954年孟奴伦成为巴旺阿山[专职宣教士。

孟奴伦为巴旺阿山设立第一所教会

孟奴伦( Manurung, Rev Jaleb,),是印尼苏门答腊的巴达族人,出生于1919年7月1日,并于1947年2月22日结婚。他是1939年在印尼赛保何隆镇(Sipoholung)的宣教学校毕业,就在印尼当地的卫理公会牧会8年。

孟奴伦牧师与太太及家庭于1948年7月17日来到砂拉越的加帛,在伊班长屋宣教。由于日本战争而停止,孟奴伦重新开始了在加帛稍上游的板督(Panto),政府所给教会土地的学校。与他同时期来的宝辅民牧师则注重在福音的接触。十年前,由马莫拉及施穆克牧开始的伊班福音工作,此时,他们必须重新拜访加帛周边的长屋,恢复伊班人对宣教士的信心与友谊。他们也在长屋举行福音聚会,并说服家长把孩童送来板督的卫理学校就读。这个成果终于在1949年的圣诞节有所收获,第一批29名伊班人包括几位领袖天猛公许(Koh)、诗拔、朱加与金固等。其中的20位也在受洗后,正式加入成为卫理公会的会友。

1954年,孟奴伦牧师被调往巴旺阿山的长屋,并成立了该地区第一所伊班堂会。 1955年,另一对巴达族的宣教士,就是孟奴伦的姐夫菲利门及家人自印尼前来加入巴旺阿山教会的宣教行列。 1959年孟奴伦被安会督按立为正牧,并出任伊班上游教区长。

马莫拉教士伉俪、孟奴奴伦教士伉俪与腓立门教士伉俪为三对来自印尼的卫理公会巴达族的宣教士。

参考:

1.陈观斗,马来西亚卫理公会七十五周年纪念刊,1885-1960,马来西亚卫理公会出版,1961。页193。

2.Hii Kong Ching, Iban Mission in Sarawak:a Miss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ethodist Church in Sarawak, Trinity Theological College, Singapore, Mastor of Theology 2004, P.7.

3. Liong Yuk Chong, The Quest for A Relevant Identity: The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 In Sarawak, Malaysias 1963-1988, p.159.

4.Donny Sirait, About YB6LD, YB6LD’s Blog. (http://yb6ld.wordpress.com/).

砂拉越卫理公会早期伊班宣教 · 印尼宣教士马莫拉牧师

转载:《卫理报》面子书

原贴:链接

了解砂拉越卫理公会最早派去加帛向伊班人宣教的马莫拉牧师生平简介。
那是1939年的事,马莫拉来自印尼棉兰为Batak族人……

马莫拉牧师是印尼巴达族(Batak),被苏门答拉的卫理公会派来在伊班人当中工作的宣教士。全名Lucius Debataradja Mamora ,在苏门答拉的一所卫理学校及耶加达的卫理教师训练学校就读。 1926年毕业后,他曾出任教师及传道一段年日,一直到1939年他被李人仆会督派来砂拉越的加帛伊班人当中为宣教士。

1939年六月,马摸拉自苏门答腊来到诗巫,与来自美国的宣教士施穆克牧师一同到上游的加帛拜访伊班长屋。当时西方来的人都要从诗巫省长取得准证前住上游,因为怕他们人头落地,不过这并不限于印尼来的人。他们坐了一天半的摩多船,在加帛市区遇到了朱加(即后来的敦朱加)者林南(Gerinang)与诗抜(后来本固鲁Sibat)等,并欢迎拜访他们的长屋。第二天他们就租了一首五马力的小艇,花了约大半天,才抵步朱加的长屋。那天晚上他们安排在稍上游一点的在天猛公高(Temenggong Koh )的长屋过夜,这是两位外国宣教士第一次来到长屋,也是他们第一次看到挂在长屋走廊的人头(骷髅)。猎人头是百年前伊班人与敌人开战后,会把对方人头砍下挂在走廊为战利品。有人告诉马摸拉说这些人头会朝向第一次来访者吐口水的。那天晚上,每个人都被安顿在房间里睡觉,但马摸拉被留在走廊过夜。整个晚上,他都保持清醒,但没有一个人头向他吐口水哩!

翌晨,马摸拉等一行人就到下游的朱加长屋拜访。很不幸,他们来到时,朱加的女儿姆南生着很严重的病,她被送往加帛医院,却死了。马摸拉与施穆克就讨论应该离开回去诗巫,因为怕丧家回来后会很伤痛,若有客人在家也不方便。

不久后,他们在加帛镇上游一点的板督一带设立一所小学校,成为宣教的基地。 1941年,施穆克回美国渡假,当他想要回来时,砂拉越已被日本侵略,因此就留在美国。

在日本入侵时期,马摸拉仍留在加帛,与诗里烈一带华人教会的会众一同农耕,不过他一直保持与偏远长屋的朱加、诗抜、金固等一些伊班人的联系,同时还得到彼等在米与椰油等供应。

有一阵子,为了躲避日本人的逮捕,马摸拉曾到加帛上游的Majau Mujong支河内的一位叫奴因固迪(Nuing Anak Kudi)的父亲Kudi Anak Sabang长屋居住了约两年多。这些伊班人后来在日军撤退后,都成为第一批卫理公会受洗的信徒。

到了日军入侵后期,就是联军反攻的某一天,正对加帛施行空击时,马摸拉与一些华人及伊班人的领袖是留在加帛诗里烈的嘉恩堂。他们都很害怕,不敢出到外头去,储藏一些米粮与盐。忽然有人喊叫说,教堂外面有8名伊班人,躲在教堂的约30位各族人士,就拿起锄头及长矛,预备迎敌。当马摸拉向外仔细察看的时候,看到是他的好朋友努因,就开门让他进来。奴因带了米给马摸拉,因为奴因在江畔一带的板督找不到,就来到诗里烈找。

日军投降之后,教会差派更多印尼的巴达族宣教士前来支援,包括迦勒(Jaleb Manurung)与腓利门(Philemon Sirait)。马摸拉退休后,居住在诗巫,不过后来迁往古晋。他的元配伊丽莎白于1947年逝世,葬在新加坡。马摸拉曾翻译了约一百首诗歌为伊班文,他也出版了伊班文的崇拜手册。他也曾在诗巫卫理神学院的伊班部教过书。他的第二任妻子为 Tiomina,他与两位太太全部育有七名子女:Ida, Borney, Saroha, Satia, Daulat, Tolman, Tracey and Sarina.

更多好文请查看:

好文推荐

 ———————————————————————————————————

更多本会消息可留守:

砂拉越华人年议会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scacmy/

《卫理报》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weiLiBao

年会资讯传播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icbsarawak/

May 16 刘会明会长主持推展《卫斯理地球仪》 黄家源新著整合耶稣与卫斯理门训模式

图示: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长刘会明牧师(中)主持《卫斯理地球仪》新书推展仪式,右2为作者黄家源牧师,左起依次为黄家源师母吴瑞嫦、苏慈安牧师,右为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

报道:林礼长(卫理报特约记者)

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友事工部干事黄家源牧师新著《卫斯理地球仪》上架,于2022年5月11日在卫理大厦文字事业部办公室进行推展仪式,由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长刘会明牧师主持。

刘会长首先恭贺黄家源牧师的新书出版。他表示,当我们思考或探讨“门训”问题时,不要忘记外在风浪越大,内在生命的坚强就越显重要,这也是我们培育信徒的根本原因,好让信徒有坚强的内在生命抵御风浪。

“今天要坚持教导‘门训’操练,是要让我们靠着主耶稣恩典,面对种种的挑战和风雨,作个至死忠心的基督徒,最终得生命的冠冕。”

刘会长认为,虽然所有教会都在进行不同层面的“门训”,有些甚至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的精力,但客观地说,不是每间教会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像圣经说的,有的种子落在好土里,有的结实100倍,有60倍的,有30倍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追求、认识与探讨,以期能结果100倍。他进一步说,黄家源牧师的新书出版,正是因为我们对目前的“门训”结果还不满意,希望更上层楼,做得更多,做得更好,以达到圣经所说的结果100倍;他希望大家能为主结更多的果子,生命更坚固。

刘会长指出,这本《卫斯理地球仪》提供我们探讨“门训”事工外,也建立在千古不变的圣经基础上,经多番琢磨各种神学论述,产出迎合万变时代的方法,这是值得大家鼓励、推动和采用的。

整合耶稣与卫斯理的门训模式

黄家源牧师在介绍《卫斯理地球仪》表示,该书以旧约与希腊罗马时代的门徒观念为背景,探讨耶稣的门训服事。在研究卫斯理的牧养神学时,发现卫斯理牧养方式十分靠近耶稣的门训模式,因而尝试整合耶稣与卫斯理的门训模式。这具有圣经基础与历史依据的门训模式整合体,成了建构马来西亚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的处境依据,研讨所得可供门训牧养参考的门训模式,称作“卫斯理地球仪”。

他指出,地球仪表达生生不息的主耶稣门徒训练的工作,也表达卫斯理的普世宣教胸怀──“世界是我的牧区”。“卫斯理地球仪”也意指卫理公会与砂拉越华人卫理年议会处境中的门训工作。

黄牧师表示,出版的目的有二:1.传递门徒训练的异象:祷告作为耶稣门徒的众信徒,在生活上都具有门训神学理念,一起回到大使命的根本。“门训”涵盖门徒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从赢领世人信主、栽培灵性、装备到差派出去。2.传递门训牧养的看见:主耶稣在世上的工作是门训,祂的牧养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作者深信,效法主耶稣的门训牧养,牧养服事工作会更能祝福教会与世人。

黄家源牧师也藉此机会献念其父黄君良务与其母陈氏玉兰。黄父曾是教会劝士,黄母虽目不识丁,但敬虔爱主,夫妇俩以敬虔生命养育13名子女,后代中亦有13位牧师传道、宣教士、圣乐工作者、辅导员和大专福音工作者。对于在促成论文出版路上所遇到的众多“贵人”,他也深怀感激之情。

黄牧师更感谢上帝,见证祂是奇妙的眷顾者,主恩不尽。他回想1993年生了场大病,长了4.7公分的脑瘤,位处脑部中央,又有大动脉管贯穿,在安置好脑水疏通管之后,主治医生说:跟进未来的发展再决定如何做。他说脑肿瘤可能会有三个变化:一是疏通管阻塞,那就在安置另外一条;二是脑瘤变大,逼不得已作大手术;三是脑瘤变质,良性变成恶性。蒙上帝恩典,这三十年来,脑水疏通管未曾阻塞,脑瘤缩小到三公分多,也没有变成恶性肿瘤,生活服事正常,皆是因三一真神的怜悯、大恩洪福。

———————————————————————————————————

更多本会消息可留守:

砂拉越华人年议会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scacmy/

《卫理报》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weiLiBao

年会资讯传播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icbsarawak/

May 12 文字事业部新书推展 · 让你不再书“荒”!

报道:卢韵琴(卫理报特约记者)

由卫理公会砂华人年议会幸福家庭与辅导部编辑,文字事业部负责出版与发行的《婚姻故事里的解码》,以及前海外宣教士熊小莹传道著作的《印尼的熊孩子》,是5月9日正式推展的两本卫理报丛书。

此次推展礼也邀请了砂华人年议会会督刘会明牧师为主礼嘉宾,并给予肯定与鼓励。

刘会督认为,一本书之所以值得让人收藏,首先它不只是一本记述所发生过的事情或故事,或者记录了某人的人生经历;再加上意义,进而让别人从中学习并且欣赏。

“这两本书虽‘故事书’,但它记录了真实的人生经历、发生过的事,再加上意义,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并欣赏。”

同时,一本值得收藏的书也可以成为家人或朋友,甚至社会及这个世界的礼物,更因为它可以让别人的生活更加充实与丰盛。

更重要的是,这些书的出版让上帝的名在字里行间被高举、被传扬,更让读者们的生命可以被祝福。《约翰福音》廿31如此说,“但把这些事记下来,是要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且使你们信了,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这就是我们今天不断传承的一个信念,并不断地以文字传扬福音,把基督的丰盛的生命,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一本有血有肉的书

在较早时,年会文字事业部主席池贤新牧师亦在致词中透露,文字事业部一直都推动教会文字事工,特别是年会各种书籍与刊物的出版,迄今已出版了约150本不同类别的书籍。

他也希望,各牧者与喜爱文字的弟兄姐妹多多推广阅读,尤其是支持文字事业部所出版的书籍。

另一方面,幸福家庭与辅导部主席余婉宁牧师对于在5月份家庭月推展《婚姻故事里的解码》一书,感到格外地有意义。诚如该部前主席陈倩明在该书前言中提到,《婚姻故事里的解码》是一本有血有肉的书,书中有29则真实个案,这些婚姻里的苦涩跟无奈,都是那么地真实。阅览这些个案让同样在辅导事工上参与的她更是深有感触,因为看见了人们的彷徨与无助。

“这本书的特别,就是我们讲述了人生的真实故事,透过辅导员以圣经的原则来帮助他们,让他们在面对生命中许多抉择时回到上帝的面前,这是最珍贵的。”

她对接下此书编辑重责的陈宬霖主任表示感激,也感谢过去辅导员们的同心努力,若没有他们,就不可能“生”出这本书--是他们把自己的服事化为文字,祝福今后的人。

“婚姻虽然很挑战,但是希望透过这本书,大家可以看见主耶稣的恩典能在婚姻破口里面彰显恩典和力量,让我们可以重新出发。”

人生轨迹值得记录

此外,宣教部干事王宝星牧师则强调,人生的轨迹是值得记录的,因为不管是我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或我们思想的精华,其实都是上帝的工作。

宣教部一直觉得,过去所阅读的宣教相关书籍,特别是宣教士的自传或者传记等等,多数都是西方人的故事。然而,华人教会差遣了那么多的宣教士,在市面上却很少能够找到华人宣教士所写的宣教记录,实属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所以宣教部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宣教士一台电脑,以做工作之用。但是我也私心地希望鼓励所有的宣教士能够写下自己宣教的日记。”拥有10多年写日记习惯的她,由衷地希望宣教士也能够把宣教的日记写下来。

在年会差遣海外宣教士20周年时,宣教部与文字事业部成功配搭地出版了《有故事的人》宣教士见证集。“趁着今年是年会差遣海外宣教士25周年,为此,宣教部也会再次与文字事业部配搭,出版第二本书籍,希望宣教士们能够积极回应地撰写文章,以便顺利出版。”

然后,宣教部也要求宣教士回来述职时,将他们的宣教历程写下来,甚至是强迫他们留在办公室写,为的就是希望将来都可以出版一本宣教士自传。“因为我们人是善忘的,如果没有用文字记录,所有宝贵的宣教经历在将来就化为空白,那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王牧师也鼓励牧者们将自己的牧养经历化为文字,因为通过平时的闲聊,她会发现每位牧者都拥有着独特且精彩的事奉经历,只是某些牧者没有办法一一把这些精彩的故事书写出来。为此,她希望有人可以在文字工作上协助,用访谈的方式,收集这些珍贵的故事成册出版,相信将可以达到互相鼓励与造就的效果。 

May 12 卫理公会“康乃馨园骨灰穴”推展礼 · 刘会明:更新变化明辨上帝的旨意

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督刘会明牧师(左)与卫理墓园执行会主席李孟进同为康乃馨园墓”穴主持推展礼。

报道:林礼长(特约记者)

座落在诗巫乌也路旧路8里、高尔夫球场对面的卫理公会思恩园,将开始提供火葬骨灰的土葬墓地,命名为“康乃馨园”。

配合“康乃馨园”的推展礼,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督刘会明牧师主持了感恩祈祷仪式,诗巫各教区教区长、牧师及会友等也出席参与这项仪式。

计划设置焚化炉

诗巫卫理墓园执行会主席李孟进表示,近年不少吾会会友期望教会能由焚化炉设施及置放骨灰的地方。他们也已安排专业人士展开此设施的建设,并向当局提呈建设焚化炉的申请;不过因这两年的疫情和其他因素耽搁至今。为了满足会友对骨灰墓穴的需求,于2021年决定在思恩园内设置“康乃馨园”。他期望这座骨灰墓穴能解决目前对这项服务的需求,如今就已有一位会友骨灰安放在此处。

“康乃馨园”已建设70多个骨灰双墓圹,单墓圹有十余座;预估该园可暂时提供230多座的骨灰墓圹。若是吾会会友过世欲火化,可以选择埋在此园。李孟进希望大家在祷告中纪念焚化炉的开发工程设施能早日建设。

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刘会明会督在主持“康乃馨园”推展仪式时,引罗马书十二章2节:“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提醒与会者,面对世界种种潮流、文化冲击,需要学习做个智慧人。我们要从内而外有真正的生命转变。具体来说,就是面对生活的冲击、面对时代的扭转,我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更新思想,才能理解上帝对我们生活的旨意和计划。

刘会督指出,我们要学习如何用另一个的角度看待生活--到底上帝要我们做什么,就像圣经说的“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作为教会的肢体或教会领袖的,更要用这段经文常常提醒自己:我们不仅是守住一个岗位,或过去做什么现在继续做什么,像“copy & paste”,重复地做。如果我们认真查考圣经,就知道上帝要我们更认真地察验,不断辨明上帝对我们的旨意。

两年多的疫情让很多东西产生变化,许多思想也改变了,甚或不少基督徒心态也变了。所以,教会要不断做出调整,不然就会被淘汰,跟不上时代,或因为很多事不能做而无法接触更多人或接触得更深入。

圣经的话非常清楚地指出,基督徒要在每个世代明辨何为上帝的旨意。刘会督举例说,如今家庭结构与过去大不相同,以前农耕社会的家庭孩子众多,同住一起,就算不同住,也住在附近。如今,每户家庭孩子只有两三名,而且很可能散布在世界各地,家中有事,回来都不易。他说自己曾探访一位60多岁的癌症病人,他的孩子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西马,要回来都难。

刘会督进一步说,如今清明节的情景也不相同。以前清明节,路上塞得不得了,甚至有人说,诗巫的清明节比华人新年更热閙。但经过两年疫情的洗礼后,情况明显改变,日后可能更不一样了,毕竟下一代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改变了。所以,无论是骨灰墓穴,甚或以后有可能盖建骨灰塔,相信都是与时俱进的做法。

参加推展礼的众人在康乃馨园墓穴前合影,后为骨灰墓穴。

刘会督表示,有一回古晋晋福堂墓园管理委员会报告说,墓地已用得差不多,大概只能再供应5年之需。当时身任教区长的他经思考,建议墓园委员会将剩下的地转成盖建骨灰塔,这样或还能用上50年,而这计划已在进行中。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需要、思想和做法也在变,教会必须跟得上时代。故此,我们要如同圣经所说,随着思想的不断更新而改变,好明辨上帝的旨意,并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才能做成上帝要我们做的,为了得著更多人。

为父母购置墓地

诗巫区联合治丧服务组主席雷光南建议,吾会会友若已超过60岁,可以考虑为自己准备墓圹;或身为子女也要替未打算的父母事先规划,思恩园就是个不错的“安息之处”。

据了解,“康乃馨园”骨灰墓穴,目前单圹售价为RM6,000,双圹则是RM9,000,安葬此处的,无论是夫妻或个人都必须是卫理公会会友。

至于焚化炉已于3年前申请,只是设置之处需经过三个墓园,包括刘氏公会、客家慈善社及海南会馆,而这些公会都已首肯,使用他们的路作为通往焚化炉的路径。因为,唯有有关通路成为公路,人人皆可使用,才有条件建造焚化炉和大型骨灰塔。目前在等待最后的批文。

据李孟进表示,焚化炉及骨灰存放处的骨灰塔若建成后,预估可供存放5,000坛骨灰。焚化炉的火化服务是公开给所有需要的人,但卫理公会思恩园(包括“康乃馨园”)仅提供吾会友埋葬之用。

———————————————————————————————————

更多本会消息可留守:

砂拉越华人年议会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scacmy/

《卫理报》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weiLiBao

年会资讯传播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icbsarawak/

May11 刘会明:内在生命坚强 能抵御外在风雨风浪

全体出席参加新书推展仪式的教会牧师及宾客等合影。

原文转载自《联合日报》:链接

(本报诗巫11日讯)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督刘会明牧师指出,在人们思考与探讨“门训”问题时,当外在风浪越大的时候,内在生命的坚强就显得越加重要。
“这就是我们要培育信徒,要栽培信徒的基本原因,让我们内在的生命越加坚强,可以抵御风雨及风浪。”

他称,新约圣经也指出,外在的不能夺走内在的主耶稣基督的生命。

刘会明强调,今日他们之所以要坚持教导“门训”操练,就是要让大家在这个世界上,靠着主耶稣的恩典来面对种种的挑战与风雨,让大家能够做个致死忠心的基督徒,得到最终生命的冠冕。

“我们大家都知道,风浪各种各样都有,而且风浪也不会停止,很可能也会增加。有时候看来风浪是止住了,但是当你正觉得非常安逸的时候,风浪又起来了。总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坚固我们信徒的生命,让我们能够面对人生中各种的风风雨雨。”

他说,所有的教会都在做“门训”,不要怀疑大家在不同的层面做“门训”的工作,但是人们也必须要客观的看待,不是每一间教会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一些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做“门训”,但是就是看不到预期的果效。结果有多少都是有分别的,就像圣经所记载的,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100倍的,有60倍的,有30倍的。这是要告诉我们,要不断的去追求、认识与探讨,就是希望能够结果100倍。”

刘会明在黄家源牧师新著《卫斯理地球仪》推展礼仪式上,表示能够出书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并恭贺黄家源牧师的新书推展。

他强调,今日他们鼓励黄家源牧师的新书出版,因为他们对于目前的“门训”结果还不满意。

“我们要更上层楼,我们要做得更多,要做得更好,要能够达到圣经所说的结果100倍。”

刘会明希望大家能够为主结更多的果子,让大家的生命更加坚固。

“好书,大家要不断的鼓励与推动,就像这本书提供了我们探讨“门训”事工之外,它也建立在千古不变的圣经基础上,经过多番的琢磨,这些各种的神学论述迎合万变时代的方法,这是我们大家值得去鼓励与推动的。”

他指出,大家不能够某人说些什么,某个教会就这么做,所以就照抄。

“有些人抄韩国的,有些人抄美国的,有一些人抄新加坡的,例如刘牧师说,他刚出来工作时,抄新加坡的小组事工,都是抄来抄去的。”

刘会明强调,最安全与实际的,就是有千古不变的圣经基础做为一切的根基,再经过多番琢磨的神学论述,最后经过各种时代考验的方法,这些是人们今天值得一读,值得各覆思想与采用的。

———————————————————————————————————

更多本会消息可留守:

砂拉越华人年议会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scacmy/

《卫理报》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weiLiBao

年会资讯传播部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icbsarawak/